• 北京人与茶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5-12-18 来源:中国茶文化_茶叶购物网 【字号: 】 浏览
    http://www.chinameizhuang.com?中国美妆网
    更多
    相关阅读
    资 讯
      八个茶界冷知识,让喝茶更有谈资茶
      原标题:魔根新茶道:八个茶界冷知识,让喝茶更有谈资我国是茶叶大国,底蕴丰富的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古往今来,人人都会喝茶,也有不少人将饮茶与人生、性情
      先倒奶还是先倒茶茶叶英国为一杯红
      一杯完美的英式红茶,是先倒奶还是先倒茶?这道选择题英国人吵了150年。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一杯好茶》中写道:令人好奇的是,
      武夷山:一直延续乡间摆茶好习俗茶
      从古至今,武夷山村民在家摆茶的习俗就一直延续着。特别在正月,村民相互串门,亲朋好友礼尚往来,图个喜气热闹。泡上一壶茶,摆上些点心,大家围坐在一块,边吃边喝边聊
     
    赞助商广告
    最多关注
  • 本周
  • 本月
  • 全部
  • 专题推荐
    白琳工夫是什么茶
    白琳工夫”是福鼎工夫红茶也是一款茶名,以主产地福鼎白琳命名,纯手工制作技艺十分高超和独特、优秀的产质,在海内外
    男人喜爱健康饮茶 要
    品茶是几乎每个男人都喜欢的事情,健康饮茶会更加惹男人喜爱,我们在品茶时对健康还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今天,我们
    2018奶茶市场走向全分
    自2003年奶茶风靡全国以来,奶茶行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产品的模式也从之前较为单一的珍珠奶茶系列转化为现在的
    茶叶加盟店的营业员必
    销售员最忌讳的就是“不好意思“心理“和被拒绝之后的“耿耿于怀”,这样只会让自己无法前进。在茶叶加盟店,营业员同

    北京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喝法儿。而且根据不同的喝法儿,就有不同的市场形式与之相适应。  


        头一种喝法儿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门在外走长道儿,甭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天桥一带,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头或是小孩,挑子前头是个短嘴儿绿釉的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还挎着俩小板凳儿。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

      卖大碗茶的现在也还有,不过全都改成茶摊了,名声赫赫的大碗茶集团公司就是从这儿起的家。这种茶摊在旅游区常能见着。树荫底下,支张小桌,摆几个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边还都盖着盖儿,透着那么干净,那么凉快。顾客来了,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  

      北京城还有一路喝茶的,喝的是个讲究。讲究茶叶、讲究水,讲究茶具,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花茶、绿茶、乌龙茶,云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砖茶,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既然喝的是讲究,那一般的茶馆还真伺候不了这路人,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现在可以了,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北京城里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专门讲究“茶艺”的茶馆。甭管您是喝中国茶,喝外国茶,甭管您怎么讲究,它都能伺候你,它比你还讲究呢!不过,你既然是打算讲究一下,就免不了要花上几个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约上几个朋友,作为一种高档的文化享受,讲究那么一回、两回的还可以,真要是天天这么个讲究法,恐怕还真招架不住。  

        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既不象第二种那么讲究,也不象第一种那么将就。甭管经济条件如何,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来。只要有口饭吃,怎么着还不得弄壶“高末”喝呀。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老作派,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一直等到喝“透”了,这才能吃了早点,出门干营生去。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当,而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当年的茶客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满、蒙、汉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统一中国的时候所依靠的军事力量,政府为了保证随时都有足够的兵源,不准闲散的八旗子弟离开八旗自谋生路,他们只能依靠朝廷发给的粮饷度日,这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十来万人守在北京,无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比咱们上班都守时。  

      当然上茶馆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馆是个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这一点和西洋的咖啡馆其实是一样的。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有些茶馆为了招徕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评书,添上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    有的茶馆专作某一类人的生意,你比方说打小鼓收旧货的小贩,他们每天都在固定的茶馆歇脚聚会,一边喝茶,一边交换情报,他们管这地方叫“攒儿上”。北京城那些打散工的泥瓦匠、木匠、棚匠,每天早上也在固定的茶馆聚齐,一边喝着茶,等着包工头儿来叫人,他们管这儿叫“口儿上”。所以与其说这类茶馆提供的是茶,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处廉价的社交环境。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社会环境变了,市场条件也变了。八旗子弟的“铁杆庄稼”没了,蹲茶馆也蹲不起了。大茶馆日渐萧条,相继歇业,代之而起的是各类中、小型茶馆。这些茶馆分为专卖茶水的清茶馆;以听评书听大鼓为主的书茶馆;以及附设棋案的棋茶馆,接待各种不同类型的茶客。此外还有一些季节性的茶棚,其中以什刹海最为著名。每年自立夏到秋分,沿着海子北岸形成了一条茶棚长廊。后来这些茶棚日益发展,并且迁入了各大公园。象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上林春;北海公园的双虹榭、漪澜堂;以及太庙的后河等处。  

        清末民初,前门外一带先后出现了几处新式的市场,象劝业场、青云阁、首善第一楼,再加上先农坛北边的城南游艺园,王府井大街的东安市场,里边都开了一些南式的茶社或茶楼。等到北京城各大公园的茶座相继开张之后,这种茶社的生意也就一蹶不振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北京城里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被固定在一个个的单位里,一个个的岗位上。除了少数老年人,北京城里几乎见不到闲散人。大家都在用同一种模式,按照同一个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没工夫坐茶馆,也不屑于坐茶馆。这么一来,北京城里可就看不见茶馆了。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才又出现了新型的茶馆,可现有的茶馆与老茶馆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老舍茶馆的茶客主要是外国旅游团,茶馆在向游客们展现旧京文化,所以它在硬件方面尽可能地再现了旧京大茶馆的风貌,而且显着比任何一家旧京大茶馆还都要奢华。尽管天桥乐茶园已经作出努力,希望普通的北京市民也能常到茶园里来,但它最根本的宗旨在于表现并提供旧天桥的平民文化一种已经消失了的文化,因此肯定要有不小的一笔投入,这个目的并不容易达到。  

      其实,无论是今天的北京平民还是当年的北京平民,他们对茶馆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适于休息,适于交流的环境。茶是话引子,茶馆就是谈话的环境。他们的这种需求就象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常规需求,而不是特需。俗是俗了点儿,可人人都有这种需求。这会儿要想约个朋友谈点儿事,谈桩生意,多半是去饭馆,推杯换盏,面红耳赤,大呼二喝,燥得不行,累得不行。还是茶馆更放松一些,更清雅一些。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得替企业家们想一想。茶馆这种环境是需要地皮的,这会儿的地皮这么贵,真要是开个大家伙儿全都能接受的茶馆,一个月下来,刨去税钱、房租水电、各项的挑费,还能剩下什么了?茶钱能赚多少?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快餐店、冷饮店和酒吧的竞争,足够企业家们掰手指头的了。

      看样子,茶馆这一行要想再现它往日的辉煌,大概是够呛了。不过,近来也还是吹来了一股新风。有两家书店,在他们的店堂里各自辟出一个小小茶室,读者们手翻新书,口啜香茗,茶香和油墨的香气混为一处,书文化与茶文化合成一体。别的商店都在努力扩大店堂,这两家书店的经营者却割出店堂为读者提供一种环境,这也算是独辟蹊径吧。

    (责任编辑:admin)